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(2024-2035年)》中的儀器產業與機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19-12-05 15:24
- 訪問量:
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(2024-2035年)》中的儀器產業與機遇發展前景
2025年4月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的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(2024-2035年)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正式對外發布,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錨定了清晰的戰略方向。作為支撐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,農業科技裝備的升級與創新成為規劃的核心內容之一。在這一背景下,一起產業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,將在種業研發、農機裝備智能化、全產業鏈監測、數字化管理等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。
一、種業科技突破:儀器助力種源自主可控
《規劃》明確提出,要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種源的自主可控,育種攻關需取得顯著進展。種業是農業的“芯片”,而現代種業的核心競爭離不開精密儀器的支撐。例如,基因測序儀、高通量分子標記篩選系統、表型組學分析設備等,能夠加速作為基因編輯和品種改良的進程。規劃中強調的“種源自主可控”目標,將進一步推動國內科研機構企業加大對育種實驗室儀器設備的投入,包括精準環境模擬艙、種子活力檢測儀等關鍵設備的研發與國產化替代。
此外,《規劃》還提出通過“種子計劃”等平臺支持農產品溯源認證,這需要依托分子標記技術、DNA指紋圖譜分析等高端儀器,確保種子質量的全程可追溯性。例如,新華網“溯源中國”平臺通過技術手段為農產品賦予“數字身份證”,其背后以來的正是先進的檢測與數據采集設備。
二、農機裝備升級:智能化與全鏈條改造
在農機裝備領域,《規劃》明確要求“加快老舊農機的更新改造”,并推動農機與農藝的深度融合,提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。這一目標的實現,離不開智能化農機儀器的廣泛應用。例如,打在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拖拉機、精準播種機、智能收割機等,需要通過傳感器、控制模塊和數據分析系統實現作業路徑優化與效率提升。同時,規劃鼓勵培育農機領軍企業,這將帶動農機核心零部件(如液壓控制系統、智能終端)的研發需求,推動國產高端農機儀器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。
在農機補短板的階段性任務中,重點領域包括丘陵山區小型農機、經濟作物專用機械等。這類設備的開發需要針對性的設計輕量化、高精度儀器,如微型土壤成分檢測儀、作物生長檢測傳感器等,以適應復雜地形和多樣化作物的管理需求。
三、農業全產業鏈監測:數字化與精準化管理
《規劃》提出“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”,要求從生產、加工到銷售各環節實現數據化與智能化管理。在這一過程中,儀器設備是構建數字化農業的核心工具。例如,農田環境監測系統需要集成土壤溫濕度傳感器、氣象站、無人機遙感設備等,實時采集數據并反饋至管理平臺;農產品加工環節則需要質量檢測儀器(如近紅外光譜分析儀、重金屬快速檢測儀)確保產品安全與標準化。
新華網“溯源中國”平臺的成功案例顯示,通過區塊鏈技術和物聯網設備的結合,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信息得以透明化展示。這背后依賴的不僅是軟件系統,更包括硬件設備的廣泛部署——例如,冷鏈物流中的溫濕度記錄儀、倉儲管理中的RFID標簽讀取設備等。這些儀器的普及將推動農業供應鏈的透明化與高效化,契合規劃中“提升農業綜合效益”的要求。
四、科技自立自強:實驗室儀器與科研基礎設施
《規劃》強調“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”,要求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。這位農業科研儀器的研發與應用提供了政策保障。例如,農業生物技術實驗室需要的高端顯微鏡、質譜儀、蛋白質純化系統等設備,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基礎工具。此外,規劃提出的“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現代化”,指向人工智能、大數據與農業的深度融合,這將催生新一代智能實驗設備的需求,如AI輔助的作物表型分析平臺、自動化組織培養系統等。
在農業科技推廣方面,規劃還提到通過“傳媒+科技+產業”模式加速成果轉化。例如,農業技術示范園區需要配備智能溫室控制系統、水肥一體化管理設備等,以直觀展示科技應用效果。這類儀器的規模化應用,將助力科研機構與農戶之間的技術銜接,推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完善。
五、綠色發展與生態監測:環保儀器的市場空間
規劃將“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”列為重要目標,要求減少農業面源污染,推廣綠色生產方式。這位環境監測儀器開辟了廣闊市場。例如,水質在線監測儀、土壤重金屬監測設備、溫室氣體排放分析儀等,將成為農業綠色轉型的必備工具。同時,畜禽養殖場的糞污處理需要沼氣監測系統、有機質含量檢測儀器等設備,以實現資源化利用與污染防控。
新華網“溯源中國”平臺在推動綠色農業中的作用,也體現了儀器設備的綜合價值。例如,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控農藥殘留和化肥使用量,結合數據分系統優化生產流程,及提升了農產品品質,又減少了環境負擔。
六、區域差異化發展:儀器產業的定制化機遇
《規劃》提出“題詞推進農業強國建設”,要求東部地區率先建成農業強省,中西部則根據資源稟賦探索特色路徑。這意味著儀器產業需針對不同區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。例如,東部地區可能更聚焦于高端智能設備的應用(如無人農場系統),而中西部則需要經濟適用的便攜式檢測儀器(如手持式土壤分析儀),以服務小農戶和特色農產品生產。
七、結語:儀器產業與農業強國的共生共榮
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(2024-2035年)》的出臺,不僅為農業現代化描繪了宏偉藍圖,也為儀器產業帶來了結構性機遇。從種業實驗室到田間地頭,從智能農機到全產業鏈監測, 儀器的創新與應用貫穿農業強國建設的各個環節。未來,隨著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和科技創新的加速推進,國產儀器企業需抓住機遇,突破核心技術瓶頸,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。而這一過程中,農業與儀器產業的深度融合,將共同書寫中國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時代篇章。